湖南法治报讯(通讯员 梁雄 胡月)为深入贯彻全国检察机关第六届 “新时代检察宣传周”部署要求,涟源市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以“加强刑罚执行监督,维护公平正义”为主题,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场覆盖市区、看守所、社区矫正点、企业的立体化普法宣传系列活动,通过分层分类、精准滴灌的宣传模式,让刑事执行检察工作走出机关、贴近群众,在不同场景中绽放法治光芒。
市区普法:让法律条文“活”起来
院党组副书记、副检察长邓京军带领检察干警率先走进人流密集的城市广场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法律公开课”在此拉开帷幕。摆台横幅前,检察干警的声音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;干警手中的宣传手册,用漫画搭配文字的形式解读社区矫正规定;面对围拢过来的群众,干警们化身“法律翻译官”,结合典型案例与群众交流,如将“暂予监外执行”等专业术语转化为“符合条件的服刑人员可依法申请回家服刑”等家常话,解答群众疑问、引导群众依法维权。
“我邻居家孩子在社区矫正,能不能外出打工?”一位大姐的提问引发了热烈讨论。检察干警结合《社区矫正法》相关条款,用“像上学请假一样请假审批”的比喻通俗解答,同时列举了3起社区矫正对象违规外出被收监的案例。这场“接地气”的普法,让群众在互动中读懂了刑事执行检察如何守护司法公正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高墙普法:为迷途者点亮 “新生灯”
“认罪认罚能减多少刑?”“申诉会不会影响减刑?” 这些在押人员最关切的问题,由刑事执行检察部主任李朝红带领干警为大家解答。这场 “送法进高墙” 活动,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在押人员的法治认知。
检察干警将法律条文与真实案例打包成“法治套餐”:用某监区在押人员举报他人犯罪获得减刑的实例,讲解立功制度;以某在押人员违规传递信件被取消假释的教训,阐明监规纪律的严肃性。“原来减刑不是靠关系,是靠真改造!” 一名在押人员听完后深有感触。这场 “高墙内的普法”,既解开了法律困惑,更播下了遵规守纪、积极改造的种子。
社矫普法:给特殊群体系好“法治安全带”
“矫正期间擅自离开本市超过24小时,可能构成脱管……”,涟源检察刑事执行检察部联合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中心开展的“定制化普法”直击社区矫正对象的“痛点”。检察干警与司法局执法人员一同普法,从入矫时的“身份认知”讲到在矫中的“行为边界”,再到解矫后的“社会融入”,用“三个阶段全流程指引”构建起清晰的法治坐标。
针对部分对象存在的“被标签化”心理,检察干警分享了在矫期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、解矫后成功创业的案例,鼓励大家“用守法行为改写人生轨迹”。这场带着温度的普法,既划清了法律红线,更注入了重塑人生的信心。
企业普法:为营商环境注入“法治护航力”
“遇到超标查封怎么办?”“职工涉嫌犯罪是否影响企业生产?”在当地一家重点企业的会议室里,涟源市检察院邓京军一行与市司法局肖于谟一行联合带来的“法治体检”精准对接企业需求。检察干警与司法局执法人员围绕刑事执行中违规“查扣冻”涉案款物、滥用司法调查权等内容,用“执法司法负面清单”的形式,向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及常见的违规行为。
企业负责人在听完这场讲解后,感慨道:“这下知道遇到问题该找哪个部门、走什么程序了!”这场“靶向式普法”,既解答了实际困惑,更传递了司法机关“护企安商” 的坚定立场。
从街头巷尾到高墙之内,从特殊群体到企业厂区,涟源检察院的刑事执行普法系列活动以“分众化传播”实现了法治宣传的“精准覆盖”。下一步,涟源检察将继续探索“线上 + 线下”融合的宣传模式,让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从“幕后”走向“台前”,以看得见的法治实效,筑牢司法公正的根基。
责编:王彩英
一审:曾金春
二审:伏志勇
三审:万朝晖
来源:湖南法治报